您当前的位置:
 
一个河套农民的担当
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http://wl.bynr.gov.cn/ 2021-01-05
 
 

——读高莉芹长篇小说《故园旧梦》有感
■贾建明

 

 

  河套本土作家高莉芹的长篇小说《故园旧梦》,以河套大地为地域背景,谱写了清末至今几代河套人开发河套粮仓的历史壮举,描摹了历史变迁中一代代河套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作品以乔家圪旦的乔三保家及其树园为基点,空间横跨整个河套平原。以上世纪初出生、世纪末离世的乔三保为中心人物,上及两代、下涉三代,时间纵跨百余年。以小见大,是几代河套人开发河套这一波澜壮阔的恢宏伟业的一个历史缩影。
  作品中描写的自然风貌就是我们生活的河套平原,读起来自感身临其境,亲切而温暖。作品中的人物就是我们的祖辈、父辈、我辈、儿辈乃至孙辈,读着文字,那些身影自然就在脑海中隐隐展现。
  我所认识的人们,没有可以称为作家的,当然也就没有出版过长篇小说的,高莉芹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作家,因此,拿到她的作品时,我有一种好奇心,也有一点神秘的庄重感,想着慢慢品读,生怕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辜负了老同学的辛勤劳作及慷慨馈赠。但读起来就被迷上了,放不下、停不住,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故事场景中,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而泪眼汪汪,不能自拔,有时哽咽失控,不得不合上书本,进卫生间洗泪擦脸,静静平复。
  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千而想诉说的太多了,但无法面面俱到,只就乔三保这一中心人物作一点评述。
  乔三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套农民,生父早亡,不到三岁随母亲改嫁来到乔家,与养父艰辛开拓,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年轻时跑生意住宿在破庙里,深夜救活了被特务残害的共产党人王二魁;在跑包头做生意的路上,从荒野中救活了共产党人吴天亮;让出自己开发出来的空地给乔大保盖房子种树,且把自己树园里的树无偿资助乔大保盖房;经常救助左邻右舍度过饥荒;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开仓赈灾,在自己家院子里架锅熬粥,救乡亲们度过饥荒,而自己家却靠葫芦干度日;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即将垮塌的砖窑,为工友们赢得了逃生的时机;敬老,让两位老人颐养天年;爱幼,倾其所有供儿女上学成才,即使到了晚年,仍慷慨解囊资助孙女上学,常惦记着儿子一家的生计,倾力帮助;垂暮之年慷慨将自己树园里的树木无偿献出来盖村学校;而自己临终却没给任何人添一点麻烦,悄悄离世,正如他一生的自觉。这就是一个河套农民的社会担当,没有豪言壮语,不会说也不懂得什么叫思想觉悟,不知道人生境界为何意。
  然而,正是像乔三保这样千千万万个走西口的河套农民,历经几代人、百余年艰辛开拓、励精图治,开挖了八大干渠、总干渠(二黄河),疏通了总排干,挖通了数以万计的支渠、斗渠、毛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把一望无际的荒野变成了现在的万顷米粮川,堪称“塞上江南”。
  与他相对比的是,他的儿子福福(乔子轩)虽出生农家,凭着父亲较为殷实的家底,自幼上学,衣食无忧,孤傲清高,固守知识分子与世无争、不以为然的耿直秉性,但最终或多或少为这个社会所裹挟,不得不屈尊送礼谋取私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曾经就读的村小学,教室已成危房,多次向政府申请重建,而以财政困难为由被拒绝,是乔三保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慷慨出手,用自己园子里的树木,建起了新教室,而他儿子福福自己的住房,却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拆旧新建的。其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劳作一生,心怀天下;其子是一个新社会的大学生,政府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顾念一家。这就是社会,这就是时代,这就是人生。
  乔欣雅是大学高材生,法学精英,人生的第一场诉讼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争取自己对儿子的抚养权,正应了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我们的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可圈可点的太多了,我无能也不敢造次大包大揽,只能点到为止。
  作品的结尾精致而有意味,乔欣雅领着六岁的儿子回到爷爷的树园子,当然也就是故园了,园子已经荒芜,没有了当年的繁茂,睹物思人,一切犹如一场梦,但儿子却看到一丛绿色在荒草中摇曳,一个新的春天到来了。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蒙ICP备20001727号
联系电话:0478-8655365 Email:bynrswl@126.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市生态环境局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