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青年作家李德军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河套脊梁》一书,被作品清新的文笔、宏大的场景、丰富的内涵、积极向上的力量所感染。一气呵成读完,感触颇深,久久沉静在六七十年代感天动地、气壮山河改造山川河流的劳动氛围里。感受到河套大地有今天的八百里米粮川的美景是几代人用汗水和鲜血铸造而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祖辈们辛勤劳动挥洒流下的汗水,每一寸土地都有祖辈们耕耘留下的足迹。
作者李德军历时3年时间,采访100多名亲历者,搜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照片,篇幅共18章主题,加引言、序章、尾篇、后记,近40万字的作品。该书记录描写了河套人近五六十年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总干渠、开挖扩建疏通总排干工程真实感人的河套“治水”故事,讴歌了河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天斗、与地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可歌可泣忘我劳动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是一部记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发图强改变家乡面貌的长篇宏大史诗。
作品再现时代背景,用心挖掘感人的劳动场景
鲁迅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作者李德军是土生土长的河套人,他热爱家乡、热爱河套,更热爱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他小时候听说过很多很多的黄河发大水,乡里乡亲遭受洪涝灾害,导致亲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四处逃荒,为了生存被迫卖儿卖女的故事;也听过许许多多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故事,如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原苏联撤走投资、撤走专家,在生活环境食不果腹的条件下硬是发扬肩挑手抱、锹挖镐刨的愚公移山精神,实现了家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工作期间有幸拜读了描写河套地区开挖总排干的纪实通讯《河套川上铺彩虹》一书,被书中采访记录家乡开挖总排干的故事所感动,这对他采写创作长篇纪实文学有了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万人奋战总排干》读后感,获得了各级宣传部、文联领导及其读者的好评和鼓励,然后他被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协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活动安排在河灌总局,开始采写创作反映河套地区“治水”三大工程的生动实践。他的脚步走遍了巴彦淖尔市各个旗县区以及水利所、站,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精神,去寻找当年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扩建疏通总排干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民工。作者被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所鼓舞,于是,将对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崇敬和感佩之情倾注在了笔端,于是乎一路寻找、一路采写,作者被感动着,激情澎湃地寻找着心灵深处被感动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以触发自己最柔软的那部分情感,为矗立在心中伟大的河套儿女的丰功伟绩而洋洋洒洒地做了一名忠实的记录者和倾听者。
辛苦固然是存在的,因为作者为生于斯养于斯的河套这片热土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动,于是有了创作的决心和信心,也无愧于自己是河套这片热土上养育的一分子。他钟情于这片热土,热爱河套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他的笔下流淌着他的父辈、哥哥姐姐们等河套儿女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弥足珍贵的乡愁叙述和情感流露,挥洒在河套大地上,滋润着河套这片热土根深叶茂、姹紫嫣红。
全书分三部分进行采写创作,第一部分《万里黄河第一闸的构思与实施》,第二部分《开挖总干渠的那些事》,第三部分《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的那些事》。每部分都介绍交待了施工的时代背景,然后以感人的劳动故事为价值引导,以真实、生动的形象,以宏大的劳动场面,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状况以及艰难困苦的施工环境,衬托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高大形象和感人故事,创作采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主人翁精神。作者苦心孤诣进行创作,将那些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施工民工的光辉形象跃然于纸上,平展展地铺陈在河套儿女忆苦思甜、不忘初心的精神驿站和情感密码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河套是“野兔卧在枳机滩,野鸡卧在红柳滩”的不毛之地,河套人大部分是走西口过来的口里人或甘肃、陕西、山西受灾逃荒来的人,人们居住在土坷垃泥巴墙筑成的房子里,一日三餐以糜米为主,下过雨只见白茫茫的盐碱地,土路翻浆泥泞不堪,河套人俗语:“冬天一片冰滩,春天一片碱滩,夏天一片水滩”。
《河套脊梁》以真实作为作品创作的艺术生命,这个真实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形象的真实,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就好像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劳动者形象就在读者的眼前,真实感人的事迹感染了作者,采访的每一节、每一章都有作者有感而发的议论,作者被选取的这些典型的采访对象所感动着,感受着他们的欢乐,也感受着他们的艰难困苦,以至于作者采访完回去以后还给采访对象打了回访电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困难等方面也是作者的情感牵挂。
挖掘劳动者形象,打通艺术提炼的通道与桥梁
没有感情,没有思想就没有进入艺术的通道和桥梁。作者李德军是热爱河套的文学爱好者,他以河套人的责任感和写作者的使命感,不辞辛苦,深入群众,深入各地追踪采访,三年寒暑,写成一本既温婉细腻而又隐含着沉重深沉的作品。笔墨所到之处,劳动生活虽然艰难困苦,但是劳动者、建设者及广大民工都富有生活情趣,他们热爱自己生活工作的这片土地,所以“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克服了一个个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乐观地满怀豪情地投入到这片热土当中,为这片多情的土地奉献着、创造着。
刘思勰的《文心雕龙》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后来很多评论家提出“情景交融,无我双全”的论点。这里的“气”“貌”“采”“声”都是客观实际的生活,包括自然界的种种物象,统称之为“物”,“心”“情”“图”“属”是表现,而“交融”“双全”是客观和主观的渗透。
一个作家说过,天地间最高、最大的事物莫过于人。作者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和积淀下的生活厚度里,通过筛选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展现当年施工、建设的恢宏壮观和波澜壮阔,如花季少女陈改玲、“支干”好少年郝玉柱、失去一颗眼球的赵焕生、临河县“一炮黄尘”的书记李凤梧、二道桥公社“泥腿子书记”徐秋生、磴口“偷士”勇士苏玉祥、磴口县老书记巴图、伊斯兰教徒马赞工、跳在冰冷的渠里用身挡坝的崔保红以及六旬老人盟委书记李贵等人物形象,特别是巴盟党委、革委会及其李贵书记的大胆果断和远见卓识的决定,把人们从陷入头脑里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励精图治改变数百年来河套地区的落后面貌,折射反映了这些河套儿女对河套大地的一片深情厚意。作者选取了不同人物进行采访挖掘,达到了窥一斑见全豹的创作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虽然读者与主人公不是一个时代,更不熟悉他们的劳动环境与时代背景,可是经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知晓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精神价值所在。虽然相隔五六十年代的漫长时间,但是,作者用生动的笔墨将读者拉回到了人拉肩背、锹飞担挑的艰苦岁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车水马龙、人如蚁动的劳动场面里,忘我的劳动场景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如沐浴在春风里的禾苗,滋润着和煦的春风茁壮成长。
真情与作品达到了和谐共振
作者着重表现特定时期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展现了人们改造一个新世界、新生活的决心与信心,挖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比如那个时代,人们积极踊跃地参加到如火如荼的劳动氛围中,以干的少、偷奸耍滑为耻,以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互帮互助为光荣,以革命加拼命的劳动精神为时代特征成为人们所尊崇的榜样。通过作者的采访、挖掘,采访中的人物命运以及内心世界、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深深吸引读者,使读者想去探求那个时代,去认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走进那个火热的时代、火热的生活和火热的劳动氛围中,也想尝试吃一尺长的馒头、住住棚圈,人挨人靠身体取暖的艰苦生活的滋味,读者想穿越时空,重温祖辈们曾经人山人海奋战在“治水”三大工程的光辉岁月。
一个评论家讲过,生活的真实与生动感人的形象是对立统一的。作者不是简单地挖掘采访,而是赋予采访对象以心灵深处多层次的呈现。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与施工环境的艰苦有机地衔接起来,相得益彰,互相衬托。生活条件、施工环境的艰苦才能衬托出劳动者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高大形象,反之亦然。没有真实感人的形象,也就不可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所谓生活,人是根本,离开了人,不去表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中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以及理想、信念、意志、道德、伦理、情感,就无法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作者不是就采访而去采访,更多地是在挖掘中揭示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更多地展现那个时代凝聚产生的伟大精神。凝聚精神、凝聚力量,才是这部长篇纪实文学创作的真正目的和创作初心,给河套儿女展现出了“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滋养着河套儿女沿着祖辈们开创下的丰功伟绩,为了河套这片神奇的土地,将祖辈们的精神发扬光大,继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