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凝练与明澈,从人性到诗性的审美超越
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http://wl.bynr.gov.cn/ 2021-09-13
 
 
 ——赵春秀诗歌艺术管窥
温 古
 
  任何偶然性,都有它必然的源缘。一棵大树高高低低的枝柯,都由深埋在地下的根系决定。古人云:“因其有之,是以似之,缘其有焉”。外部世界的无限大,有点佛家所说的劫后出尘之意境。
  2018年《草原》内蒙古诗人十二家,刊登了赵春秀的组诗,其中一首以尖锐的触角,打开读者宽广的视野。
 
  我们有一所房子
  白云从屋顶飘过
  我们围起炉火
  彼此没有太多的话
 
  我们歌唱
  栅栏间豌豆花开放
  我们搬运自己到中年
  木船荒废在湖光之外不再摇晃
 
  我们整夜读一本书
  听骨骼——敲打空气、水
  窗外的孤星
 
  从第一段的第一句开始,直抒胸臆的一句就是“我们有一所房子”,将读者定位于空茫之中的一个方位,接着是“白云从屋顶飘过,我们围起炉火,彼此没有太多的话”。无论你怎样联想,都感觉是前面省略了无数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小半生》意境吗?
  “围起炉火”,是全诗的中心。或许,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此之前,为生计曾经历的多种探索与冒险,使她品尝到失败和挫折的滋味,那种破灭感提前给她的精神注入悲凉的成分。许多语言意象都是多指或共指的,这为读者理清她的思路增加了难度。像李商隐一样,她的语言有密码系统,明指,暗指,共指,是多项的、各有通道和秘密线路的。我们的解读只能点亮万千盏灯中的一盏,然后破解密码,闯入一片灿烂星空。
  作者在空间上的高度概括和语言驾驭能力,使诗象显现、思路明确,为诗的走向把握提供了根据。为了更深地解析该诗和相关文章的脉络,我们有必要对她的知识来源作一探寻。在她的文艺随笔和散文中,她举手即来地引用国内外名家的名言、名著的经典段落,以及词语,都说明不只是天赋所能成就的学养,必经过艰苦的努力与修为。
  但作者对读过的书和一部分经历讳莫如深,究竟多深的海,难以探知。她年轻时只身闯入西藏……引起父亲的担心、痛苦、思念,多年以后,她反复说,父亲在她离开村庄的小路上徘徊,无数次领着一条小狗盼望她回来……交不起学费、饥饿、困苦、寒冷,她曾当过纤维厂工人,做过农民……这些都深深地压在了记忆的底层,唯有诗,有时会触及那些痛处。
  “我们歌唱”“栅栏间豌豆花开放”。尘世生活中的新生希望与乐趣,暗含了建设家园的艰辛、收获的乐趣。如果将她的身世解读为切近的抒写对象的话,那么回来后的她,人生观大变,像劫后余生的人,彻悟到了佛教中的空,看到了末世的景象,反映在她的摄影作品和她日常生活片段,喜欢一种荒凉颓废的美……诗歌在此做到了极致,又反过来以此拯救这种思想和审美。作为中国有氧诗歌发起人,她提出的“有氧诗歌”,难道是从一个极端的反方向行动吗?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世界观的形成,多半来自童年的回忆,那是追本溯源的根系。作者出生于草原蒙古部落,童年时的蒙古老额吉是她敬重的老阿妈,少年时期又在支援大西北的兵团中成长。母亲是天津知青,这种外来的身份和无根的心理,从母亲的言语中已经移植到她的幼小心灵,成为她后来浪游漂泊的因素。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地区长大的她,滚滚黄河,永远在她的潜意识深处呼唤她……无论翻过千山万水、到天涯海角,她老是受到这条河的打扰。另一个左右她的思维的,是空间上的世界,空旷的草原,奔跑的牛羊、牧人,万古以来横亘于北面的乌拉特山脉,古代的关隘、高阙塞、鸡鹿塞、烽火台,黄河边的农田、劳作的父亲和祖辈们,以及深远的蓝天。她的梦,从那里升起,飘过屋顶,升向皓远宽阔的蓝天。
  多年来,她的诗对解读者来说,费解的就是她的格局之大,胸襟之宽阔,笔法口气,以一个《创世纪》造物主的高度开始,这是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意境。并不是说她的所有诗作都特别好,但《小半生》这首诗,还有《火焰之外》《雨落还是美的》《我面向的日出日落,从没改变》《生来将就》《抱歉,秋天》《雷声滚过大桦背》等一系列诗作,是她作品中的精华,也是第一阶段创作的基调。
  如果将《小半生》放在国际诗歌选集里,高度水准也毫不逊色。她的散文可以说也有同工异曲之妙。像《路过人间,我们点燃烟火》《妞妞》《我还能这样想起你》等一系列作品,与诗歌一样广为传播,被众多国内外著名朗诵艺术家朗诵和喜爱,并得到广大读者赞扬。恰恰是她的另类相关写作,在格调上有所调整,从她驾轻就熟的大量网络写作中退出来,转身开始在专业文学写作中定影。
  她坚信并执著,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享受要求高于物质元素,如诗所言:
“我们整夜读一本书,听骨骼敲打空气、水、窗外的孤星”。
  “整夜读一本书”,是确指的书,也不是,可能泛指生活或信念的书,就是这种执著,才能以一种金属般的坚毅精神,对抗抵御来自自然和命运的打击,以微小的存在感对抗无穷的孤独感。
  为什么她的诗中多是象征暗示,而少确指?这是她的抒情散文、随笔、短诗、长诗的共同特点。赵春秀的诗能从典型细节中点石成金般地升华它的更高层面的诗性意义,还在于她的取舍得当精省,致使她的诗句风格多变,且明澈而疏朗,许是河套平原与河流赋予她的诗的灵魂。
  短诗《雨落,还是美的》将关切的事物转移到对时间的记录与等待上……
 
  用不了多少年
  我就老了
  眼角的皱纹噙的住雨
  雨天
  放下一辈子都没忙完的事
  整理一个园子
  然后,在门前的老树下
  挂一个铁皮信箱
  听雨滴
  一毫一厘
 
  情绪这种东西,不像记忆压在深处,你不打动,它是不动的。它稍一触及,就会不听话,跑出来捣乱……如《我面向的日出日落,从没改变》这首诗说的:
 
  “有时,你像雨不听话/跑出来落在一盏昏黄的灯上/滴着水/你来时,穿过马路对面的小树林/你来时,我小心翼翼的卷起莲蓬//我想象你是山中的狮子/有时也会想,你是一只猛虎//其实,你只想是个诗人/诗是一所空居室/而我不能用藏有污垢的扫帚打扫它/这时,稻田在风中凌乱的摆动/颗粒在清算秋天的债务/而倾盆大雨瞬间落满怀里//原本如此/原本如此啊/我面向的日出日落/和你,从没改变”
 
  灵感冲动,像“狮子”“老虎”,圈棚里哪能关住?我想到美国女诗人莎朗·奥兹的《雄鹿之跃》,也就对诗人的情怀有了解了:它的宽广与呦呦鹿鸣、它的跳动与奔腾、它的期待的煎熬与冲突……诗性的隐痛里,有美学克制不住的不安。这首诗与美国四五十年代的自白派风格相仿佛。
  扎根的生活之深,体验的社会之广,见识阅历的各色各样人的经验,都成了诗人笔下挖掘不尽的资源。然后以文字转化成提升人们审美和灵魂的精神产品。丰富的人生,开朗的性格,敏感的艺术天赋,都使她的笔尖饱蘸多种色彩。
  热爱文字胜过一切,众多美誉仍不能剥夺她做一个诗人的权利,现在我手中的鼠标应再回到她的诗人位置。
  她的多重生活令她同时表达多层面的细节。我的阅读出现了读者熟悉的部分,《抱歉,秋天》这首诗横在目前。
 
  想给你写信太难了
  茶酒相伴,天就转凉
  从复苏到缩短,再冷,万物
  将各自配上铠甲
 
  我不知从哪说起
  但今天早晨
  薄薄的纸张在风中卷起
  不能动笔了啊
 
  秋分不远,云层和我之间是人海
  唯能书信通过
  摩天岭正一层层剥开
  无非我走远
  树叶才肯飘落,这个秋天
  怎样回答你啊
 
  往往是这样,好的作品老要拉读者当垫背并陪着落泪,我亦不能免。希望她的天赋能不受阻遏地发挥,同时祝福我读到这么好的诗,同处一个时代,并认识。既然写到南天门,那么也不奇怪写到“大桦背”。请看《雷声滚过大桦背》:
 
  “第一声/羔羊停在险峰处,放开口中的青草/旁观者看着黄牛埋头走路,苦难受尽/的样子,让我想起童年疲惫的饥荒/在陌生的山岗,扇动翅膀//第二声/喜鹊做出预飞的姿势/落叶给秋分让路/时间给予的苍翠还在慢慢地生长/这山中幽静,可偏偏/有股力量。推着新生的绿去往深秋/众多裸露的根,拼命/拽着半坡流失的土壤/我,赶忙抓紧自己//第三声/只想给山外的妈妈打个电话/告诉她,另一个山坳/松涛唱着歌,正有雾霭升起/小石子路上/寻找尘世安宁的人们走远了/粗粝磨就的岁月还有人爱着/花谢花开,再也不会/露出领略霜寒的苦楚//第四声,响彻大桦背/此刻,我走出山间唯一平坦的道路/雷雨将来/一切都要品尝欢畅的雨水/洒落甘甜尚能前行,身后退去的/是下一个路人的风景//妈妈,山石旁,清凉的泉水绕过荆棘/像个执拗的孩子奔向远方/云霞,多像灶膛里/独悲的火焰,不住地眺望天空”
 
  这首诗,读一节,要停留回味一番,读得快就会忽略了看不到的风景……贫困饥荒的年代忽然手中拥有一块好的食物,总是小口嚼,舍不得一口吞下……我遇到最好的作品也是这样……《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蓝色吉他》……今天是《雷声滚过大桦背》,太短了,生怕阅读的快乐很快结束。
  如果前面的那部分诗,属于我分析的高度明澈凝练、简洁的那种风格的话,那么这首则是自然开阖舒卷自如……完全按照诗的思路和呼吸脉络,自己打开和停顿的。如果说,《小半生》系列的诗纯正干净,是过滤尘世语言杂质后的诗歌的话,那么《雷声滚过桦树背》类型诗则是天然的净地,正是作者提倡的阳离子最丰富的有氧诗歌。我也特别期待她这类诗应有更多的产量,自然、丰沛、沉静、圆润,沉淀着尘嚣,闪烁着智慧,启迪着灵思,提升审美,将思想精神引向崇高的神性。事实上,她的某些随笔散文《妞妞》等,也臻于此境。
  刘勰云:“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作者在大桦背完全顿悟自然之妙理,领会了山川万物同源之道,御虚养静,故诗思为环境感化,能“”疏瀹五藏”达到“澡雪精神”的作用。
  “让读诗也成为养生的一种”,是诗人倡导的诗观,我初不以为然……但深思当前诗歌环境之杂乱……让读者迷惑了诗歌艺术提升审美净化灵魂的作用,警悟净化诗歌环境之必要性和紧迫性。无疑,《雷声滚过大桦背》一诗是作者创作中又一种风格,更自然,更成熟……真正践行了作者自己提出有氧诗歌的主旨。同时也开了一路先锋,成为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闪光点。
  该诗没有写浓云、暴雨、闪电、雷鸣……而将雷声响后,动物、植物、人、瞬间的反应和状态捕捉到诗中……抓住了万物的神和灵魂……诗句溪流一样自然地淌出笔端。
  从《小半生》苦难中开始的创世纪,诗人毫不犹豫地听从遥远的召唤,放下过去的《时光草》,不断地踏上新的征程……一系列的长诗《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我在巴彦淖尔等你》《黄河》,一系列的长篇散文《与花相映》及小说《山麓的眼》,每一处,都令人视野开阔……诗人在这个方位上修养身心,忘记了时间、远逝的水。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蒙ICP备20001727号
联系电话:0478-8655365 Email:bynrswl@126.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市生态环境局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