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巴彦淖尔地区女作者群的创作成就与特点
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http://wl.bynr.gov.cn/ 2021-09-13
 
 
李金娥

  新世纪伊始,巴彦淖尔女作者新人不断涌现,新作频频面世,文学书籍接连出版。2019年底,在作家陈慧明、王俊香、李平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召开了女作者见面会,宣告巴彦淖尔女作者群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她们从基层起步,均属业余写作,工作、写作两不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许多作者的作品在本市、自治区内的报刊发表,有的被全国核心期刊登载,在全区以及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
  一、女作者取得的成就
  (一)出版的文学书籍颇丰
  目前,本地区从事文学写作的女作者有百位之多,已正式出版文学书籍近60部(不完全统计)。其中,出版7部书籍的有2位作者:陈慧明与高莉芹;出版3部书籍的有2位作者:李平、高朵芬;出版2部书籍的有7位作者:余翠荣、王俊香、朱玉娥、杨晓燕、张桂莲、高丽萍、武永杰;出版1部书籍的共有21位作者。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套大地的风土人情、风云变幻,以及本地区方方面面的巨大变迁。
  (二)获自治区级以上各种奖项
  陈慧明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人非草木》2012年获内蒙古自治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歌词《心中的华友》于2000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中外建三峡杯”优秀奖;散文《春风已在广场西》于2015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赵瑞新创作的戏剧《和谐饭馆》获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与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二人台现代小戏《真情》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巴彦淖尔市在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与资助方面“填补了空白”。
  余翠荣、高朵芬分别于2013年、2017年成功申报“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余翠荣的散文集《如此而已》入选“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第二辑”出版,高朵芬的诗集《一抹蓝》入选“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第六辑”出版。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长乌兰在《序言》中称赞其入选的作品都是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文化气派”的优秀作品。
  陈慧明、高莉芹、赵春秀三位作者创作的作品,2021年获“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创作奖”。此文学创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是自治区职工文学创作的重要奖项,在全区职工文学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作品奖评选并公示,对于进一步推动自治区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意义深远。三位获奖作者对巴彦淖尔地区女作者的文学创作将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三)作品在区内外影响广泛
  陈慧明的散文《春风已在广场西》发表于《人民文学》(2012年第6期)。此文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2017年),又被译成蒙文发表在《民族文学》(蒙文版)上;散文《尘缘》发表于《上海文学》(2020年第10期)。这三个刊物均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巴彦淖尔市文联特为陈慧明的长篇纪实散文《人非草木》与散文短篇《春风已在广场西》举办了研讨会,特邀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文艺报主编梁鸿鹰,自治区文联官布扎布、尚贵荣、李悦、赵富荣等多位学者、评论家参会,他们撰写多篇质量较高的文学评论文章。
  高莉芹的散文《归田园居》,于2021年5月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散文百家》;另有多篇作品分别发表于自治区《草原》及区内外多家报刊上;长篇小说《故园旧梦》引起区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高朵芬、郝云艳、鄂晓玲、赵春秀、王俊香、刘思思、田静玮等的诗歌入选《内蒙古女子诗歌双年选——2017/2018年卷》。
  陈慧明、高莉芹、李平原的散文入选《内蒙古女子散文双年选——2017/2018年卷》。
  李平、薄燕妮被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推荐,参加了2020年“鲁迅文学院”在北京举办的第35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李平的长篇小说《圐圙记》《山河如初见》引起自治区文联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二、女作者队伍构成的特点
  (一)多民族组成的团结向上的文学群体
  本市女子作者群由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组成,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作者肖秀荣在同题作文《印象·最美女人 ——献给巴彦淖尔女作者群》中写道:“这是一群最美的女人,来自东南西北,城市乡村,怀揣着永恒的梦想,聚集在一起……她们有五彩缤纷的文学梦”。用诗一般的优美语言,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女作者群,充分显示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创作氛围。
  乌拉特后旗的蒙古族作者赛林花,创作出多篇蒙汉民族和谐团结的优美诗文,热情讴歌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蒙汉民族齐心协力“战疫情”“达小康”的动人诗篇。她不但自己身体力行,以积极上进、极其饱满的热情进行写作,而且主动引导、培养蒙古族青年女作者苏日格格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她是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她的精神与境界值得赞美,应该弘扬,是蒙汉民族作者学习的榜样。
  (二)女作者群开展的活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
  女作者群从2019年组建以来,组织开展了多项积极健康、丰富多彩、促进文学创作的各种活动。有名著研读、作品研讨、集体采风、同题作文、文学沙龙等活动。女作者们多次深入农村、牧区、企业,举行大型团体与小型群体的采风活动;风格相近、意趣相投的文友文学沙龙活动常聚常新;举办《一条街》与《印象》为题的同题作文两次,女作者们都积极撰文、投稿。其中多篇优秀文章被《巴彦淖尔日报·塞上风》《河套文学》等报刊登载。女作者们善于思考、勤奋写作,《巴彦淖尔日报·塞上风》几乎每期都有女作者群的作品见报。女作者群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繁荣本地区文学创作园地起到了增色添彩的作用。
  (三)女作者群的年龄构成呈“枣核状”
  女作者群的年龄结构呈现“枣核状”特点,中间大两头小。50年代出生的老作者与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者少,大多数是60年代与70年代出生的中年作者。而创作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较有影响的是中老作者。这部分作者一直活跃在文坛,厚积薄发,创作势头正旺,佳作不断出现在区内外各种报刊上,且长篇作品基本都出自她们之手。
  三、女作者群作品特点鲜明多样
  (一)作品的体裁特点
  从女作者创作、发表的作品体裁来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均有涉猎,但散文作品居多。目前统计数字显示,女作者出版的文学书籍近60部,散文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近三十部。从平时公开发表的短篇作品统计,也是散文篇章居多,诗歌次之,小说再次之,最缺少的是戏剧剧本创作。
  今后应加强剧本创作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多推出舞台剧本的创作,特别是短平快的小戏创作,将本地区的先进人物、新人新事新气象等及时编创、排练、展演,使文学艺术与时俱进,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保持“零距离”,及时融入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生活之中。
  (二)女作者作品题材的选择
  鲁迅先生在论述小说创作时说的一句最通俗也是最经典的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从“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确立两个方面说的。
  女作者的作品从选取的题材来看,较为广泛。有重大题材的书写:如扶贫达小康、抗击新冠疫情、纪念抗战胜利、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等。但更多的是一般题材的写作:围绕自我心情的抒写、身边凡人琐事的再现、自然环境景观的描写等等。而书写一般题材的作品成就尤为显著。在题材选择方面,许多作者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题材领域。
  陈慧明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获奖的优秀散文,所选取的基本是一般题材,都是自我生活与身边凡人小事的记叙书写,有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汪曾祺、从维熙等作品的特点,属于“市井”文学范畴。她写这一题材领域的作品就出彩,就成功。
  还有多位作者也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题材领域,使作品有了较鲜明的特色。例如,高莉芹“农村耕种”题材、仲占梅“骑行手记”题材、赛林花“牧区生活”题材等。女作者们在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进行创作,是写作成功的基础与基石。
  (三)女作者作品主题的开掘
  鲁迅先生所强调的“开掘要深”是针对作品主题的确立与提炼而言的。一部(篇)优秀文学作品选择好题材后,就需要从中开掘出深刻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主题。女作者的作品基本都有较鲜明的主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陈慧明最近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散文《尘缘》,在提炼、开掘主题方面有其特点。《尘缘》初稿时题目是《出家》,发表于《上海文学》时修改为《尘缘》。“出家”之意是:人已皈依佛门,与尘世决绝,了无牵挂;而“尘缘”之意是:身在佛而心在尘,出家是被逼无奈。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女主人公陶半月虽已“出家”,遁入佛门,但她还想着儿子,念着孙子。作者又采用象征手法“一只欲探向盛开荷花的手”的照片,使作品主题得以升华:凸显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陶半月出家是生活所逼,而非信仰所致。这是陈慧明在当下书写宗教题材的作品,得以在《上海文学》发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女作者们作品展现的主题是鲜活的事物、美好的人性、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仲占梅在同题文章《一条街》里对蒙古族老妇人视我如家人的描写与歌颂;王海荣在同题文章《印象》中对环卫女工收养两个有病弃婴、大爱无疆的美好人性的歌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女作者都写自己的婆婆,写婆婆的善良,对媳妇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与自己亲密无间的关系。较典型的是本地媳妇王海荣与外地媳妇林京丽。婆媳自古以来是“天敌”。但在河套女作者的心中、笔下的婆婆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最无私的老人,婆婆是今生最亲的亲人之一。从她们对婆婆的描写与赞美中,展现的是河套普通劳动妇女人性美、人情美的共同性格特点。对河套地区女性美善性格的赞美,这是河套女作者作品主题中的一大特点与亮色。
  巴彦淖尔女作者群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如若进一步发展,有望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家与作品,将会成为发展与繁荣本地区文学创作的一支劲旅。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蒙ICP备20001727号
联系电话:0478-8655365 Email:bynrswl@126.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市生态环境局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