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读梁鸿鹰散文集《岁月的颗粒》
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http://wl.bynr.gov.cn/ 2021-12-17
 
 
 ■陈志国

  
  磴口县城,位于黄河“几”字弯底部“一横”上游的由北向东拐弯处,1958年—1969年,曾是巴彦淖尔盟盟府所在地, “小城”人口当时在三四万之间,处于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分道扬镳的三角地带。包兰铁路、110国道穿城而过。1962年6月,作者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岁月的颗粒》20万字,19篇散文,2016年开始,陆续发表于《上海文学》《十月》《中山》《北京文学》等知名杂志上。全书以优美的叙事散文,饱蘸激情地“回望童年、少年时期”,“捕捉记忆深处的吉光片羽”。
  我在磴口县一完小、磴口县中学读过书。我长梁鸿鹰10岁,故,作者描述的母亲、父亲、妹妹、奶妈的村庄、新华书店、火车站、烈士陵园……还有书中的人物——父亲的同事和朋友——罗岩峰、张焕、李功,为母亲看病的医生仰焕珍、高桂兰等等,多人是我熟知的长辈或朋友。故乡远去的那些人和事儿,都在我心灵深处碰擦出火花。《被岁月和父亲所塑造》《父亲零章断简》两篇,回忆了父亲从包头一中读书到去世的40多年间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老爸,你毕生焦虑犹疑挣扎、左冲右突,如同一个知道自己即将溺水,于是拼出全身力气去抓住任何一根稻草的人一样,但仿佛越挣扎反而越徒劳无功”,作者这样直言评价剖析生父:“老爸,你曾在县委担任办公室主任,却安排不了自己的孩子。你曾经在地区教育处负责基建……而你却数月蹲守在工地,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下夜’的老汉”。作者父亲梁希傧是磴口县中学老师,他是班主任,我是班长。中学毕业后,我应征入伍,梁老师则弃教从政,历任县委办秘书、厂长、县委办主任、教育局局长、巴盟教育局(处)办公室主任。1976年秋,我退伍进入巴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工作,1980年前后三四年间,曾给一位走过长征的红军副盟长做私人秘书分管科教文卫口,工作上不时与盟教育局梁老师对接。八九十年代,每年春节放假,我必相邀在临河工作的同学们到梁老师家拜年。文章写到这里,我翻看影集,一张梁老师和我及同学们的合影,成为永久的珍贵的思念。只可惜他活了六十三四岁。“老爸,癌症只用了半年就把你带离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在《父亲零章断简》一篇中,作者用17页内容深情地不无遗憾地回忆了父亲的一生。“在世纪之交3月一个清冷的上午,老爸,你被化作一缕青烟,沿着巨大的烟囱升腾发散”。
  《母亲与我的十二年》写道:父亲在包头市一中读高中时,“爸爸比妈妈小近两岁,低一个年级”,二人相恋,不料“在踏入高中后半期,妈妈的肺结核开始展露异常狰狞的一面”,被迫退学,回到父亲家乡,在磴口县三完小“当了一名语文老师”。1956年,父亲考上大学,“他们俩确立了关系。”“当此甜蜜与痛苦交织之时,妈妈遭到了来自爸爸家的全面反对。”“处于爱情炙热期的爸爸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磴口与妈妈团聚。《我与母亲的十二年》《世上最寒冷的那个早晨》《遥远的奶妈和她的孩子们》3篇怀旧叙事散文,讲述了与肺结核苦苦斗争的母亲。《岁月的颗粒》出版后,作者应邀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频率“品味书香”栏目组47分钟访谈。访谈之间,梁鸿鹰含泪朗读了《世上最寒冷的那个早晨》中的第2节至末节4。

    
  细节的描述,心灵的直白,是本书的一大艺术特色。《世上最寒冷的那个早晨》,作者是以第三人称“他”写成的。在37岁的母亲弥留之际,“他被命令与一个名叫张焕的叔叔,去共同完成一个极端重要的任务,去叫母亲的二哥……见证她与时间赛跑的最后结果……他被载在自行车的前梁上……一种从未有过的寒冷笼罩了他——痛彻骨髓、无躲无藏,一种空白虚无感让他发慌……让他阵阵发抖”。“三人返回后,他母亲的情况显然在急转直下,她的全部努力,就在为了多喘几口气。她拼着命,但收效甚微,终于她被安上了氧气罩”,“在妹妹的哭声中,父亲拿出梳子,用颤抖的手挣扎着为妈妈梳头……父亲是那样的倾心投入和笨拙专注……父亲的笨拙、颤抖的痛哭,让场景悲惨异常。生离死别,悲伤彻骨。”
  写父亲写母亲也写自己和妹妹:“我和妹妹都得到过奶妈的恩惠,贫病交加的母亲先后把我俩送往她家,求助于她乳房里的汁液。”早在1958年夏,河套行政区与巴彦淖尔盟合并,地级的党政机关迁来这里后,磴口县城有了“旧区”和“新区”之分,南北相隔6华里。一条我曾走过无数次的土路西侧是,1958年包兰铁路过黄河,为建磴口县三盛公黄河大铁桥而牺牲的28位铁道兵烈士修建的烈士陵园(1981年遗骸迁入呼和浩特大青山烈士陵园——笔者注)。陵园西侧,就是作者所写的奶妈村子——原粮台公社北滩大队三小队。
  在《遥远的奶妈和她的孩子们》一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回味了他和妹妹先后在奶妈家,“这奶水的滋养,怀抱的承载,这李代桃僵的安排,令同一个女性成为我们家的重要人物。暂时的寄养,孩子活下去的权宜,将我们寄托于她人的怀抱和温存,于父亲母亲而言,既是无奈,也是必须。”渐渐地,奶妈家的孩子和村童,成为他的伙伴,直到长大成人,劳燕分飞。
   《火车进站》一篇,追忆了“小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欢呼雀跃,流着鼻涕,张着大嘴”,观看火车进站,客人出站的情形;写了13岁那年他和父亲坐火车到临河县转杭锦后旗陕坝镇的过程。记录了黑灯瞎火的雪后结冰的站台上,滑倒一人,他和父亲一人一条胳膊拽他起来,却发现是爸爸的同事——磴中大个子老师李功。
  第四篇《书店不完全往事》:“在岁月的推移中,书已经让我变成了守财奴、悭吝人、囤积狂,日益加深着我的朝三暮四、左顾右盼、浅尝辄止,我像一个掰棒子的狗熊,对书,只是不停地买买买,根本就顾不上读。”作者接着写“书让我上了瘾、中了毒,为此,我曾恨书,恨自己不停地买书、囤书的习惯,但又改变不了,收不了手。”“每到一地方,我会像狗寻找骨头一样,本能地不知疲倦地去找书。”


  体裁多元化,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19篇散文,分别使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以日记体、书信体、采访式、口述式、演讲式,或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纵向线性的,横向直白的,勾人眼球、引人入胜。 例如, 以“我”来写《遥远的奶妈和他的孩子们》;以“他”来写《被岁月和父亲所塑造》,写母亲病逝前的《世上最寒冷的那个早晨》;以书信体“你”记录了作者与妻子早年的恋爱过程;《1978年日记所见》则以日记体回忆了作者高中第一学期的读书与生活。
  作者在《自序》中这样设问:“文学到底有哪些‘材质’可以使用?……它们在文学世界里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作用?我都想探索,我的尝试近乎固执,呈现在这里,同样想听大家品评。”
  “故乡是创作的一个可靠的源泉,离开得越久,你对故乡的审视回味越多,类似‘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这样的情愫会越浓重,如同写作的‘酵母’,点燃作家的文学想象。”开篇《自序》中,作者写道:“我的写作同样拜自己故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所赐。青少年时期接受过的各种教育,生活本身的影响,喜好幻想的性格,使得我的故乡,这个集子里反复出现的边远小城,成为我心目中的一方‘邮票’。”
  老酒是陈的香,故乡是远的爱。
  “我不想平铺直叙,而是想让形式感更强一些。那些通往文学世界的种种策略和路径始终诱惑着我,不管是否弄巧成拙。”“感谢过去,感谢故乡,作为一切时间的创造者,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我们都不可辜负。”梁鸿鹰在《岁月的颗粒》自序中这样说。
  从大都市回望小城故乡的无尽思念,从中年回味童年少年的真情叙述,作家梁鸿鹰散文集《岁月的颗粒》,无疑是献给故乡磴口县,献给巴彦淖尔人的一份厚礼!、

  (小资料:《岁月的颗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梁鸿鹰,1962年6月生于磴口县城,现任《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工作。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有多部小说、散文集、译作、历史文化专著出版。2015年9月,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蒙ICP备20001727号
联系电话:0478-8655365 Email:bynrswl@126.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市生态环境局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