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病毒,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大灾大难席卷全球。灾难面前,从来就不缺为人民利益献身的勇士和先行者。作为人类文明灵魂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永远都不会缺席,在灾难面前更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用他们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满腔的热血和他们的亲力亲为,去观照着这场抗“疫”中的各个层面,共同书写和记录着百姓与英雄,平凡与伟大,个人与国家。以艺术“抗疫”,展示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意义,彰显着一个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抗击疫情,巴彦淖尔文艺工作者在行动。
疫情初始,市文联就向全市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倡议,号召全市文艺工作者拿起笔,以文艺声援,支持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勇士们,用文艺作品去鼓舞那些身处新冠病毒肆虐的广大人民群众和战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用文艺作品宣传防疫政策、措施,普及医学保健防疫常识。于是,一大批身处疫情中的文艺工作者,用他们的笔,饱蘸着满腔的热血,写出了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文章,吟唱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无论是长诗短文,还是笔走龙蛇的书法,更有赏心悦目让人鼓起生活勇气的书画、摄影作品,还有戏剧、小品、曲艺,无不彰显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份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用他们的亲力亲为体现出文艺工作以艺“抗疫”的文化精神与社会意义。
时至今日,市文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编发了60余期以艺战疫作品专辑,择优刊发了全市文艺工作者的各类艺术作品,有诗歌、散文、歌曲,也有戏剧、小品、舞蹈、曲艺、快板儿,更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呱嘴、说唱,其中许多作品政治站位高、艺术水平堪称一流,真正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传得开、有温度、接地气的好作品。
市文联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白建军同志临阵指挥,适时地写出评论《其德也馨,其艺也精——我市德艺双馨艺术家抗疫文艺精品综评》,从政治站位、艺术高度、社会责任、文化担当,高屋建瓴地引领着这场伟大的以艺战疫的行动。他在文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文艺的形式记录感人故事,宣传预防知识,讴歌人文大爱,提振鼓舞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强大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不负韶华,奋勇向前。”
全市文艺工作者立即行动,从市级领导到宣传文化部门领导亲自执笔,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以擅长的文艺形式,迅速投入战斗,以各自的亲身体验,亲力亲为中激发出艺术灵感,他们中不乏许多在各自擅长的艺术领域里早已成名的艺术家,更有一大批业余文艺爱好者,离退休老干部、工人、农民、个体工作者、学生。一大批八零后、九零后更是首当其冲。旗县区基层文联和文艺工作者更是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亲历者,他们自然成为了这场以艺“抗疫”战斗中的排头兵,磴口文联主席几乎对收到的每一部作品都加以评点,随时指导着作者们的创作动向。后旗文联苏日格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散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金娥老师评论说:“……更为可贵的是表现出文联干部较高的政治站位与较强的家国情怀。”并高度评价苏日格格汉语言文字功底扎实,表达能力强,表达极为流畅,表现的内容极其准确,是蒙汉兼通杰出的双语人才。
乌拉特前旗、中旗、五原、临河、杭后文联亲自坐镇,靠前指挥,利用各种阵地、网络平台,刊发了大量脍炙人口、鼓舞人心的艺术作品,有力地配合当地防疫指挥部门聚民心、强信心,坚决打赢这场人类史上的共同灾难。
这场以艺“抗疫”的伟大成就同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国资深政治家基辛格先生所说:“中国人在每一次重大历史灾难前,都有一批勇敢者保护着他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的艺术都是为人民的”,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服务,从来都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使命。
于己担责,于国担当。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结合自己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的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在斗争中成熟着自己,责任担当,借助手中的笔,深情表达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深厚情谊。旅行额济纳适逢疫情防控的广东省中山市词作家在隔离室写下了:
走进你神奇的金色童话
只见长河落日留下一季彩霞
不见大漠孤烟只见胡杨挺拔
三千年又三千年金色永远的额济纳
多么深情的表达、这是坐在书房客厅里永远也写不出的。
没有小作品,只有小作者。
以艺抗疫,真情告白祖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小作品。它告诉世人的,除了激励奋战在前线的一线战士,还代表着有更多的国人在祈福、发声、助力,这一切的身后是有一个代表着14亿中国人民意志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意义更在于文艺工作者的人文力量,让爱国主义成为时代最强音,它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义,已然远远超越了一场“抗疫”活动。
也有人认为文艺的功能是滞后的,灾难正在发生时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且不说古今中外许多经典作品《鼠疫》《失明症漫记》《烈火金刚》《保卫延安》《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由一大批亲力亲为在大灾难中的中外作家书写,事实上灾难发生时正是激发文艺工作者社会责任担当、艺术激情澎湃、艺术灵感爆发的大好时机,我认为,能否写出有深度的好作品,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层面的思考和问题。
首先是见证与记录的层面。一场波及世界的疫情爆发,其携带的个体命运转折、生离死别,见证着人性中的善恶美丑,激发着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良心和灵魂拷问。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良心的文艺工作者,是绝不允许灾难面前去凭一己私利、凭想象、凭道听途说去虚构情节,追求离奇、夺人眼球的。你可以无视那些奋战一线、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也可以假装看不见或不屑一顾那些无私为防疫前线免费提供餐饮、蔬菜的小小个体户,但绝不可以坐在客厅里在风花雪月之余,吟诗赋词,随意去涂抹灾难中的每一个情节。
其次是共情和凝聚力的层面。文艺能还原生活的真实,也能直击生活中的丑恶,当病魔无情地肆虐折磨着我们的亲人同胞,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心痛。因此大难当前,要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好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前赴后继、迎风逆行、风月同天、守望相助的抗疫故事,这既是文艺与社会的共情,更是艺术与民心的凝聚。事实上,文艺作品的共情与凝聚力,关键不在写乐观和悲伤,而在于作家艺术家的情感真实和立场站位问题。更在于作家艺术家是否真情实感地深入一线去观察,亲力亲为去体验,是否发自内心地去真情表达,是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灾难中的真情实感,那些浮光掠影、捕风捉影的描述,那些浅尝辄止的标语、口号式的歌颂,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拙劣,更是对苦难同胞的轻浮,甚至是亵渎。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不能产生共情和凝聚力,更别说给抗疫任何的鼓舞和力量。
再其次是伦理上的建构层面。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即时的记录和见证,更在于探索人类如何建立面对疫情和苦难的伦理态度。疫情叙事考验着作家、艺术家们对于人性、社会在极端条件下的思想、伦理的探索和深入。加缪的《鼠疫》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就在于非常重要的“因诚向善”的精神价值。
诚信向善,特别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更是彰显着人性中的善恶美丑,以艺“抗疫”就是要在抗疫中去挖掘、发现、描写、表达抑恶扬善的精神价值。
病毒无情人有情。
市文联之广大文艺工作者疫情防控倡议书中说:
提高站位,加强认识,
自觉防控,积极配合,
恪尽职守,模范带头,
以艺抗疫,助力战疫。
习近平总书记说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光的坐标。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不朽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