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人台”在河套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二人台”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束靓丽的艺术奇葩,也是北方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枚瑰丽珍品,在河套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影响。
据专家考证研究,“二人台”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在一部传统剧唱词中道: “大清国出真龙,乾隆爷爷把基登,登基后出了事一宗,这奇事出在山西凤凰城;凤凰城有个海棠村,苏家闺女打连城,张老九发了个怔,我卖油卖醋不卖连城”。由此推断,可得出上述结论。
“二人台”艺术是伴随着走西口的移民活动,将长城内外两种不同的文化母体在西口外敕勒川地区相汇交融而形成,是蒙汉人民共同创造的地方戏曲剧种。从清咸丰年间开演,流传至今的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作为西口文化的传统代表作,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二人台又是何时传入河套地区,从一首《打后套》的二人台唱词中得知:“光绪三十一年正,后套起了烟尘,出了一个刘天佑,要给陈四报冤仇”。由此可知,“二人台”演唱传入河套地区至少有上百年历史,是河套民间文艺的一个古老品牌,也是今日河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精品剧种,登上了大众文化的艺术殿堂,深受河套人民喜爱。一首新编山曲儿的唱词道出心声:“夕阳红,夕阳美,赶上了如今这好时代,传统剧目二人台,一代一代传下来。拉起胡琴吹起枚,敲锣打鼓唱起来,红红火火西口风,热热闹闹二人台。”
二、河套“二人台”传承发展的深厚基础
“二人台”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植根“沃土”,出自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个“土”字了得。正如一位老艺人形象地表述:二人台是“土生土长土料料,土言土语土调调,土里土气土味味,原腔原调原生态”。它是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写照,是精神情感的抒发。作品有感而发,演唱脱口而出,面对不同的观众对象,演员常常随机应变,临场发挥,抖出“包袱”和“笑料”,取悦观众。二人台念唱语言幽默直白,音乐旋律活泼动听,艺术格调优雅风趣,表演技巧模拟生活,深受群众青睐。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对二人台痴迷如醉,久赏不厌,哪里有二人台演唱,哪里就有二人台观众围聚不散。
“二人台”之所以能够在河套地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还在于这里有一批又一批酷爱二人台艺术的人才。他们有的出身专业行道,而更多的是业余爱好。有行家形象地比喻:“枚是骨头,四胡是肉,扬琴是皮裹住奏,梆子敲的是节奏,四块瓦打上味儿才够”。那些爱好民乐的艺人们,只要有“三大件”,围坐在一起打坐腔,奏牌子曲,热闹起来不亦乐乎。那些爱好演唱的,更是争相上场兜它几声。
许因“地气”和“人气”,磴口县被确定为二人台“非遗”传承基地,这有它一定的基础和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初,磴口曾是“巴盟行署”所在地,那时的文艺团体多集中在磴口,相对地文艺人才也较集中,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无形中培养起一批群众文艺爱好者。同时,磴口又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地区,早年来自山西、陕西、河北、宁夏、甘肃等地的人口众多,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在此地交融,尤以二人台艺术为主,因其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受人欣赏,又简单易学,所以得到普遍认同,二人台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当家剧种”。在磴口,聚集有一批专业的、业余的二人台演奏、演唱人才。这些“老艺人”和“非遗”传承人,退休后参加各个文艺团体的活动,有的教器乐演奏,有的教唱台词曲谱,有的辅导演唱技巧,有的潜心编写演唱剧本。这些艺人们常年活跃在二人台活动的舞台上,热心地做着“传、帮、带”的工作。
三、对“二人台”艺术事业发展优势的再认识
“二人台”集小戏、曲牌、小品、快板、呱嘴、山曲儿、民歌等于一身,它既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特点,也具有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适应性、短小性优点,它能及时地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弘扬时代精神,讴歌先进事迹,针砭社会时弊,传递社会正能量。因此,重视二人台事业发展,需要在认识上有新的提升,在作用上有更大的发挥,在政策扶持上有实实在在的举措。
还以磴口为例。磴口县二人台也曾有过“辉煌时期”。早在1978年,渡口乡农民文艺队的二人台节目《喜相遇》《问路》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调演;1986年磴口县乌兰牧骑自编自演的二人台大型歌剧节目《被判处死刑的女人》,曾在巴彦淖尔市文艺汇演中,获得编剧、导演、表演、音乐创作四项大奖;磴口县民间二人台剧团的《四大嫂说唱新农村》等五个节目,参加过全区第二、第三两届二人台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百湖之声》二人台牌子曲在2017年内蒙古电视台春晚节目中演放。在市县两级的舞台上演出的二人台节目就更多了,诸如“河套文化艺术节”、磴口县“华莱士节”等,都为基层文艺团体提供了很多演出机会。在十几年前,农村乡镇举办“交流会”,也邀请二人台团体助兴演出。近年来,磴口县二人台团体围绕党委、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编排演出不少适合新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节目。诸如:以“扫黑除恶”为主题,编演了《警民情缘》小戏;以“禁毒禁赌”为主题,编演了《秀姑劝母》小戏;以破除农村封建迷信为主题,编演了《盼孙孙》小戏;为宣传“磴口旅游”,编演了《逛磴口》小戏;为宣传“精准扶贫”,排演了《精准扶贫满园春》表演唱;为宣传“乡村振兴”,排演了《网配姻缘》小戏;为宣传抗击疫情,编排了《万众抗疫斩瘟神》小品剧等等。这些二人台新剧作,都是由“非遗”传承人张存厚编创、群众文艺团体进行演出的,有的节目参加了市级演出,受到好评。
四、积极营造“二人台”传承发展的社会氛围
为使二人台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在河套大地接续传承,让“二人台”这朵艺术之花在河套文化舞台上永续绽放,就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传承接续、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笔者之见,针对制约二人台传承发展的主要问题,应在以下方面精准施策。
首先,要着力解决二人台人才“断层”问题。“后续乏人”是二人台传承发展的“后顾之忧”。简单地分析:现在四十岁上下的人群,对二人台缺乏基本兴趣和特长爱好,原因不必赘述;五十到六十岁者应是正当年时,但因种种原因,参加者寥寥无几;而七十多岁以上的爱好者,因精力有限也已逐步退出演唱舞台;二人台男性演员就更为稀缺;爱好二人台民乐的人才也逐步老化,年轻人才极少。所以,不论是演奏还是演唱,人才“青黄不接”“断层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认为,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失为策。
一条叫“政府主导”。可在自治区内、市内大中专艺校中开设“二人台专业班”,政府资助学杂费,定向培养,毕业后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优先录用。还可由政府部门出资,选送有爱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到专业院校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专业进修培训。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定期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对二人台器乐、声乐、表演等艺术进行专业培训。二人台艺术事业发展,也要从培养骨干力量抓起,通过引领带动,帮助二人台在艺术提升上着力,在创新发展上进步。
一条叫“社会引导”。充分发挥现有老艺人、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使更多的人爱上二人台,有了这个兴趣爱好,有了吹、拉、弹、唱的一技之长,就会自然加入这个行列,使二人台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其次,在“群众唱戏,政府搭台”上施以作为。 政府搭什么“台”?简言之,要搭“两个台”。
一是搭建唱戏的“戏台”。这几年二人台团体活动积极性不是很高,原因之一,就是演出机会太少。有的演员讲,光排不演,排得没劲。所以,要让更多的群众喜欢和参与二人台活动,把二人台人才的积极性调动和高涨起来,就要解决“戏台”的问题,为二人台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为此,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每年至少要举办一到两次二人台文艺调演、汇演活动,让更多基层文艺团体的优秀节目参与,以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县级文化主管部门,除了业务指导之外,要更多地给文艺团体创造演出机会,组织“三下乡”、进社区、慰问、宣传、过节办会活动以及向上级部门选送优秀节目等。因为这个“台”很重要,它不仅可以鼓励人才、培养人才,还能吸引人才、壮大人才,把“二人台”唱成更多群众参与的“万人台”。
二是搭建鼓励扶持的政策“平台”。调动老艺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有“传承人”资格的老艺人的积极性非常必要。他们有付出,有成果,就应有回报,给适当报酬无可厚非。在县一级也应选拔当地“传承人”,不管哪一级,只要做工作就要鼓励扶持。创作二人台新作品,是二人台发展的重要环节。组织编创紧跟时代精神、反映群众生活、讲述百姓故事、传递正能量的二人台新作品,是二人台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既要倡导奉献精神,也要重视利益驱动,鼓励创作也应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对二人台优秀作品、优秀节目、优秀演员、优秀组织等,可设立多种鼓励奖项。上级部门对群众文化的扶持资金应向二人台倾斜,设备配置也应优先考虑。
总之,二人台艺术要传承、要创新、要发展,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营造成全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
“春风又绿华夏艺坛,文艺百花争芳斗艳”。展望河套“二人台”艺术事业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充满希望。